2023年“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征文:
《让地震观测数据档案“活”起来》
我国近代地震记录始于1904年,特别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地震系统相继建立了测震、电磁、形变和地下流体等监测台网,近60年的连续观测,形成了2000多万张观测图纸和大量的文字记录,积累了丰富的地球物理、地壳运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纸质数据档案,为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地震行业乃至其他领域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地震观测数据档案保护意义重大
地震观测数据档案是地震事业发展史的见证,是老一辈地震工作者辛勤工作的智慧的结晶,记录了一代代地震人忠诚于防震减灾事业、艰苦创业、不断探索的光辉过程。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数据档案是当代地震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观测时代的到来,纸质资料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在此背景下,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保护好地震观测图纸、观测日志、震相观测报告等纸质观测资料,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任务。然而,开展地震资料保护面临诸多难点问题。地震分散保管于各省局档案室以及部分地震台站,保存场地条件复杂、存放环境各异,需要分类施策,定制保护方案。观测资料积压时间长、图纸发黄变脆,有的图纸字迹难辨认。因此,地震观测数据档案电子化工作刻不容缓,需要在全面收集、整理并科学合理存储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信息系统,将宝贵的数据档案保存保护起来,持续为地震科学研究发挥作用。
精心实施专项保护工作
2018年中国地震局启动模拟地震资料抢救专项工作,成立以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为牵头单位的专项工作组织机构。模拟地震观测资料抢救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工作量非常大的工程,涉及全国 31 个省级地震局的 86 个国家测震台站,300 个左右区域地震台站以及近 900个前兆观测台站。为科学有效做好专项保护工作,该中心按照“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分类抢救、一次到位”的工作原则,遵循“统筹推进、保证质量、分步实施”工作方针,利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了地震监测历史资料抢救技术标准,对地震台站全部模拟地震观测资料进行整理、扫描并入库,对国内外重要地震事件模拟波形进行数字化并入库,建立功能先进完备、存储安全可靠、使用便捷有效的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以及规范化的模拟地震资料档案馆,妥善保护珍贵历史地震资料。
历史地震资料保护成效显著
承担这些工作的项目组成员有7人,他们中大多是80后、90后,为延续老一辈地震工作者精神品质,他们把资料抢救工作当做是践行地震人初心和使命的实际行动。面对一份份霉变、发黄、变脆的历史图纸资料,有些观测图纸保存时间仅有50年,他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开展这项工作,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核对图纸信息、清点数量、清理灰尘、登记等一系列工作,虽然琐碎、繁杂、工作量大,但他们无怨无悔,严谨细心做好每一个环节。为协调其它单位共同做好工作,项目工作人员经常奔波在外,克服远离家人、条件艰苦等困难,一如既往认真负责,保证了资料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为了查清全国现存模拟地震观测图纸数量,项目组组织了全国模拟地震观测资料详细调查工作,经过多次调研考察,统计出了我国现存于地震系统的模拟地震观测图纸数量。为确保资料抢救技术流程规范,项目组组织专家制定了《模拟测震图纸电子化扫描技术规程》等多项技术规程,开发研制了配套的图纸扫描信息录入软件,保障项目工作高效推进。2018年以来深入地震系统10余家开展地震资料抢救工作,探索出了一套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后续全国铺开抢救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截至目前,项目组完成134万张图纸扫描,。为了让项目成果及时发挥作用,项目组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模拟地震观测资料电子化、数字化产品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成果管理平台,为模拟地震资料电子化成果共享服务提供了信息化平台。
“重印一页页泛黄的纸张,重循着一段段历史痕迹,重温一幕幕“地震工作记忆”,以档为史让我们看到了地震人的奋斗之路,感受到了地震人牢记初心使命、奋发作为的精神。”项目组组长王文青说。在推进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档案保护工作尤为重要,地震档案工作者要接续奋斗,勠力同心,在形式和手段上持续创新,将死档案变为活信息,更好地挖掘档案价值,为重大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屈佳
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