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08日 星期五 农历三月初八 晴
首页>>专题专栏>>6.9档案日

2023年“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征文:
《新时代档案之“变”》

2023-11-28 10:31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

说起“档案”,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在昏黄的库房里,在林立的铁质书架上,那些被‘束之高阁’的泛黄纸张”。事实上,档案作为重要信息资源和独特历史文化遗产,其内涵相当丰富。它可能是“老天桥八大怪”的一声吆喝、可能是学者珍藏的一张“老照片”、更可能你我握在手中的一份奖杯……它时时刻刻出现在你我身边、又从你我身边经过,不断记录着进步、承载着历史、传承着血脉。

我国从商代起,档案就有了形态,当时称为“册”,后因周、秦、汉、魏等朝代更迭,其名称也不断变化,最后在经历了近10次的更名后,才在近代统一了“档案”这个称呼。其实,档案的变化不止于此,从形式到内涵,它的变化很多,但大多数人都不太留意。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从工作和生活中所看到的档案之“变”。

“变”:神秘变公开,为群众提供丰富文化体验

新时代,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档案文化的需求亦日益增长,呼声强烈。“十三五”时期,档案开放、利用等公共服务持续提升。如,在档案开放方面,全面推动馆藏档案资料开放工作,省、市、县(区)各地均纷纷组织档案馆开放。全国档案馆共有开放档案17659万卷(件);2016年至2019年,各级综合档案馆接待利用2755.9万人次,出版编研资料3014种、13.9亿字,举办档案展览12870个,接待参观2545.2万人次。

作为普通群众,对档案的感受也越发立体、丰富。如,2023年6月,北京市档案馆推出“最美中轴线”等展览以及“库房寻踪”、老照片修复技术展示等活动,引导参与群众一边打卡盖章一边学习历史知识;开幕“立心铸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北京篇章”展览,呈现北京地区英烈、劳模、榜样的先进事迹,以多项沉浸式体验活动,带领群众探究档案工作,品读档案魅力,形式新颖、引人入胜,为群众提供丰富文化体验。通过深入挖掘档案资源,用档案讲好党的故事,形成了一大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

“变”:纸质变数字,为群众提供便捷档案服务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档案工作也面临一场深刻变革。作为一项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起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的工作,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档案工作也积极投身数字化浪潮,聚焦数字赋能,推动档案服务取得新发展。

从全国档案工作来看,“十三五”时期,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建成一批以档案数字资源为核心、安全管理为保障、便捷利用为目标的数字档案馆,共建成41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和89家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全国数字档案馆基础设施更加完备,数字档案馆系统功能日趋丰富,建成了全国档案查询服务网络平台,许多地方将民生档案查询利用纳入“一网通办”服务事项,服务群众成效进一步提升。

从地震系统来看,在局办公室近年的持续努力下,成功组织完成一批历史档案数字化工作,并建成局机关档案管理系统,在线开放建局以来局机关收文、发文、签报等形式的文书档案,提供便捷式调阅服务。自2021年起,局机关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1971-2001年、2019年文书档案支持线上目录检索和档案调阅,2002-2018年文书档案支持线上目录检索、线下档案调阅,有效简化档案利用手续,解决“查档难、查档繁”的痛点、难点问题,为提高档案收、管、存、用各项业务的规范化、高效化提供有力保障。有同志表示,“档案管理系统开放后,查档方便、快捷多了。以前查纸质档案很花时间,还要楼上楼下来回跑,总觉得很麻烦档案管理同事、占用不少时间精力。现在好了,可以自己在网上通过关键字查找对应的档案,很方便、很快捷、很直观。”

:数字变资源,为事业传承发展提供助力

从纸质到数字,档案伴随科技水平的不断革新,其信息容量成几何式增长,摇身变为可供快速、便捷、深入挖掘的数字资源。

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来看,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合理、便捷、有效的利用好地震历史档案这一数字资源,已是服务、发展和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行之举。2022年,地震系统全面开展的信息化归档工作,坚持门槛不降低、标准不走样,全面铺开“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工作,进一步解决档案数字化率偏低、信息共享度较差等问题,提高跨门类、跨领域、跨地域档案资源整合。自此,我局档案载体大踏步从线下转至线上,进一步打破档案信息孤岛、提供档案便捷服务,进一步为地震系统档案工作全面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提供坚强助力。大量的档案资料真正用起来,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有助于更好地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产品。

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在档案工作模式转变的背景下,做好日常工作与建好档案的关系日益密切。一是规范夯实工作基础。以所在部门为例,几乎每位同志都已事实上地参与到了档案工作的“前端环节”。如,在日常工作中,按标准做好每份公文,按规定及时办结……这些规范化程序都促使每位同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档案工作的具体践行者,并在注重档案完整、准确的基础上,注重电子档案的安全防护。二是传承用好数字资源。在档案数字资源整合后,机关同志尤其是青年同志,可以更深入、便捷地“以史为鉴”,努力在工作中挖掘和利用历史经验。如,作为负责党建工作的部门,很多工作都是长期按制度执行,在开展同类型工作时,青年同志就可以更多的利用档案资料,查一查、看一看、学一学,开拓眼界、借鉴经验,补齐短板。三是活用凝练促进提升。在档案资源有效利用的背景下,在当前开展工作时,机关同志尤其是青年同志还应当注重“守正创新”,在注重继承好的经验、延续好的做法的基础上,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旧的常规戒律,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规避效果欠佳的工作做法,不断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本领。

新时代、新变化、新成就,相信档案之变将不会停止,也相信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层层加持下,档案工作必将以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多样的形式、更加便捷的服务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希望防震减灾工作的历史伴随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焕发光彩,为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赋能增效。


        姓    名:陈俞含、邱姜歆

        单    位:中国地震局直属机关党委